“阴阳”作为古代一对基本范畴,也受到一种传统观念的束缚。长期以来,人们总是把它们理解为两种独立形态的实体。“阴阳离合论”,是这一观点的典型说法。“阴阳”思想的发展,经阴阳八卦、阴阳五行、阴阳气化几种形式的演变和汇合。其间“阴阳”范畴的含义,也有所变化与丰富。唐宋以前,“阴阳离合论”一直占有上风;唐、宋以后,“阴阳一体论”占有主导地位。待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,达到这个学说的最高水平。“阴阳气化”思想.是古代“气一元论”的中枢部分,
“阴阳”作为一种概念来说,有它的共同性,也有它的特殊性。吋于作为基根范畴的“阴阳”应从哲学的高度概括出它的本质属性。府是在各领域、或各时期的“阴阳”,都有它们的特殊性,应随从它们的具体条件进行具体的概括。因为在各种领域里,“阴阳”都有它们所代表的具体内容、方式结构、表述方法等等。而且对各个时期“阴阳”也有不同的内涵。
譬如中国医学中的“阴阳”。“阴”是指人体的物质机体;“阳”是指人体的.活动机能。在古代的炼丹术“汞”象征为白虎,称之为“阴”;“硫”象征为靑龙,称之为“阳”。在数学中,“阴阳”指的是“偶数”与“奇数”。历律学中的“阴阳”指的是“秋冬”与“春夏”。政治上的“阴阳”指的是气运上的“衰”与“盛”。军事学上的“阴阳”指的是战争中的“劣势”与“优势”……。
所以在每门具体学科中,“阴阳”是有具体内容的。而且它们具体的构架方式也有所不同。如医学上的“阴阳”采用三分法:“太阳”、“阴明”、“少阳”;“太阴”、“少阴”、“厥阴”。其他的一般采用两分法。从古代各门具体学科来说,“阴阳”的含义复杂又丰富。从“阴阳”基本范畴的含义来说,“阴阳”的对待、统一、变化,组成了“阴阳”内涵的三个层次,而且这对任何“阴阳”的概念都可以适用的,这就是所说的“阴阳”概念的共同性。也是它本质性能的总概括。
“阴阳离合说”的渊源是很早的,大概起于“阴阳”思想发端的时期,各类古代典籍上相说都同:浑元之气的剖分,淸阳的为夭,阴浊的为地,再演化为“四时”和“四方”。这就是常说的“阴阳两分”思想。从“阴阳两分”说来讲,《易传》✨最具典型意义。《易传》✨中说:太极生二仪(阴和阳),两仪生四象(太阳、少阳,太阴、少阴),四象生八卦,八卦再生六十四重卦。
早期的“阴阳两分”说,是一种升降说:轻阳上升为天,重浊下沉为地。-这种说法可能受盖天说的影响。到了唐、宋时候,“升降之说”有了变化,最典型的是朱熹的“中浮说”。他认为在天地未形成之时,阴阳二气像两个大磨盘,磨盘转个不停,磨出了许多渣滓,轻阳者飞向四面八方,成为天空、日、月、星、辰;重浊之气凝结在气团中间,成为地。朱熹所说的“地”是浮在气团中间的。他的说法是受“宣夜说”与“浑天说”7影响的。朱熹对阴阳气化学说观念的改革上,是卓有影响的。由此为“阴阳两端说”取代“阴阳离散说”奠定了理论上的依据。
“阴阳离散”说,有一个明显的表识,就是以尊卑论阴阳,。“尊阴卑阳”说,可能是原始社会母权制的产物,在春秋时期也流行过一时,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,他的主旨是贵阴柔而轻阳刚,著冇《道德经》✨一书,“柔弱胜刚强”是该书的总纲,说的是守柔雌退之道。这是春秋时期“大国争霸,小国图存”,一种社会现实经验的总结。“尊阳卑阴”之说,主要见于《易传》✨与《春秋繁露》✨,目的是宣传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: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;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!以及君阳臣阴;父阳子阴;夫阳妻阴,封建伦理纲常思想。而且,还把这类思想,以“天人感应”的理论形式,凝固起来,成为支撑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。
但是无论“尊阴卑阳”说,或是“尊阳卑阴”说,都是割裂了“阴”、“阳”之间的联系性、转化性。称道“阳”是绝对的好;“阴”是绝对的坏;或是“阴”是绝对的好;“阳”是绝对的坏。这样,无形中把“阴阳”都导入绝对相待的局面。绝对相待,并不是真正的辩证法。在这里,关键是要承认矛盾双方的对待与统一;在于承认辩证的否定与矛盾的统一。“以尊卑论阴阳”必然会导之形而上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