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米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,是属于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民族,普米族人口是8万以上,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、丽江市的宁蒗县等地的。普米族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。那么你知道更详细的关于普米族的民族了解是有哪些吗?你知道关于普米族的服装特色文化是怎样的吗?
1.普米族服饰特点有什么
普米族的服饰,由于受所在地其他民族的影响,各地略有不同,但基本特征是相同的。
普米族的儿童,不分男女,在十三岁以前一律穿一件麻布衣衫,其形状大体如满族的旗袍,右开襟,腰部扎一根麻布腰带,头戴帽子,脚蹬皮鞋。女孩留长发,编成小辫,栓于前方,其上佩戴珠珠,以红珠为主,多者达千颗以上,重至一、二斤,衣领上配有银扣。女孩的帽子用布缝制,上边呈猫头形状,双耳挺立。
男孩的头发前部和左、右共有三根小辫子,后面没有,辫子比女孩多。有的地区男孩剃光头,只在头顶上留一小撮头发,编成一个小辫子。男孩喜欢戴用羊毛线织成的套头帽,在面部留有孔眼,帽顶有一个大线穗。
不论男孩、女孩都戴耳环和银质手镯;过去通常戴大耳环,近代改为以彩线穿耳,下系碧玉。
青年妇女均穿短上衣,古代是用麻制的,现代大多用棉布;过去多喜欢白色,现在喜用白黑红等多种颜色;右面开襟,下襟较短,窄袖高领。春天她们穿用条绒缝制、领和衣边镶嵌金银边的夹衣,称金边衣服,这就是解放前最好的服装了。
成年妇女都披皮披肩,通常是用山羊皮、绵羊皮、牦牛皮制成的,以山羊皮的为贵,披肩大多选用洁白的毛皮制成,美观大方。在披肩上结两根带子,系在胸前,白天可防寒,坐时当垫坐,睡时当褥子。兰坪、维西一带的妇女,则常常佩带色彩鲜艳的披肩,腰系叠缀花边的围腰布。
普米青壮年男子穿短上衣,有开襟,用银质钮扣,穿肥脚裤子,大多喜用黑色,少数用蓝色,外边穿一件长衫,束腰带;喜用白羊毛制作腰带,两头绣花,缠麻布裹腿,穿皮鞋,春天穿草鞋。
男子留长发,也用丝线把假发包缠在头上。这种装束与文献记载一致。也有些普米男子剃光头,仅在头顶留一撮发,编成辫子,盘于头顶。
男子戴的帽子比较讲究,样式也较多,有戴帕子的,也有戴圆形毡帽子的。近几十年流行戴盆檐礼帽,有的还镶金边。男子的装饰品有手镯和戒指,有的也戴耳环,但仅扎左边一个耳朵眼;佩戴长刀和鹿皮口袋,内装火镰、火镜、火草、火石等取火之物。
老年男女所穿衣服与成年男女基本相同,只是衣服大多用黑色,不戴饰物,也不用假发,有的也缠帕子,但多用蓝包,包头布也比青年人长得多,一律扎素色腰带,很少穿鞋。
2. 普米族特色服饰
普米族源于古代氏羌族群,其服饰文化历史悠久,丰富而独特。据明代景泰《云南图经志书》✨记载: 永宁府(注:今宁蒗永宁) 多西番(注:普米族史称),民性最悍,佩刀披毡, 妇女以膏泽发,搓之成缕,下垂若马鬃 。清徐庆远《维西见闻录》✨里说: 西番 妇人辫发为细缕披于后,枣大玛瑙珠,掌大砗磲各一半、绕于顶,垂于肩乳,行则纵铮之声不绝,顶复青布,下飘两带,衣盘领及腹,裙如钟掩膝,臁裹毡而跣足。 清道光《云南通志》✨也说: 西番 ,男子编发,戴黑皮帽,麻布短衣,外披毡单,以藤缠左肘,跣足佩刀 妇女编发,缀一玛瑙,砗磲,亦衣麻披毡,系过膝筒裙,跣足。 《永北府志》✨卷二十五载: 西番 男人披发向上,头戴飞缀大帽,腰佩双刀,身披毡毯。女人辫发向下,缀系红白杂,绩麻织缕为衣。男女俱额刺山字,穿耳贯环,左衽赤足。 这种着装状况沿袭久远,后虽有所变化,但仍大体保持着历史的传统式样。
普米族传统服饰既有性别、年龄差异,又有婚否、地域之别,还带有民族间广泛交流的历史文化印迹。普米族传统服饰既有性别、年龄差异,又有婚否、地域之别,还带有民族间广泛交流的历史文化印迹。
儿童不分男女,均戴帽子。女孩留长发,编小辫拴于前方,其上佩饰数颗红、绿料珠,戴猫头形、双耳挺立的布帽。帽子周围缝缀有獐牙和银菩萨像,表示避邪和祈求保佑女孩平安吉祥。男孩头发前部和左右共梳三根小辫子,有的地区只在头顶上留一小撮头发,编成一条小辫子。喜欢戴顶缀线穗的羊毛织套头帽。他们年满13岁时,要举行隆重的成年礼仪式,男孩要举行 穿裤子礼 ,女孩要举行 穿裙子礼 。在此之前,父母要给孩子准备好礼物。为男孩准备狐狸皮帽、熊皮长靴、弓箭、长刀等。为女孩准备洁白的羊皮褂、百褶裙、彩带、金边衣等,母亲还要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女儿,以让其继承母亲的治家之道。穿衣服前,父母或舅父母要给举行成年礼的儿童净身除邪,用泉水冼净全身,再用香烟熏陶,以示除邪消灾。男子由父亲或舅舅领到粮仓里穿 裤子 ,让其站在 猪膘肉 或粮堆上,先戴帽子,穿上衣,再穿裤子和鞋子,最后佩戴各种装饰物。男子在粮仓里穿衣物,意为男孩从此辛勤劳作,以便获得五谷丰收,财源不断。女子则由母亲或舅母领到畜厩里穿 裙子 ,表示姑娘长大后,聪明贤惠,爱护牲畜,有吃有穿,幸福安康。女子要站在饲养牛马的食槽里穿衣服,先穿百褶裙,后穿金边衣,再缠头帕,最后系腰带,佩戴各种装饰。穿好衣物的男孩英俊潇洒。女孩就象一朵盛开的山花,美丽婀娜。从此,他们就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,可以结交朋友,谈情说爱了。
各地成年男子的服饰大同小异。留长发,用丝线把假发包缠在头上,也有的男子剃光头,仅在头顶留一小撮发,编成辫子盘于头顶。戴狐狸皮毛帽,以黄色雏狐狸皮毛帽为最佳。其制作过程是先将捕捉到的狐狸皮小心剥下,装填进山草撑开,晾干后,根据各自的头型缝制,其型状前平后凸,狐狸尾垂于左后肩上。这种皮帽美观实用,深受欢迎。此外,普米族男子还爱戴毡帽,其形状与博士帽相似,可防雨防热,深受老年男子喜爱。男子上衣为对襟镶边短衣,以黑白两色为佳,以白色为尚。扣双钮于腋下,下穿宽裆长裤,腰间缠一条长腰带,衣裤一并系紧,上下不分开,以便于活动,足登长统皮靴,喜爱佩带长刀、弓箭、火药枪,既供劳动、狩猎之用,又显示男子的英武和勤劳。
各地成年男子的服饰大同小异。留长发,用丝线把假发包缠在头上,也有的男子剃光头,仅在头顶留一小撮发,编成辫子盘于头顶。戴狐狸皮毛帽,以黄色雏狐狸皮毛帽为最佳。其制作过程是先将捕捉到的狐狸皮小心剥下,装填进山草撑开,晾干后,根据各自的头型缝制,其型状前平后凸,狐狸尾垂于左后肩上。这种皮帽美观实用,深受欢迎。此外,普米族男子还爱戴毡帽,其形状与博士帽相似,可防雨防热,深受老年男子喜爱。男子上衣为对襟镶边短衣,以黑白两色为佳,以白色为尚。扣双钮于腋下,下穿宽裆长裤,腰间缠一条长腰带,衣裤一并系紧,上下不分开,以便于活动,足登长统皮靴,喜爱佩带长刀、弓箭、火药枪,既供劳动、狩猎之用,又显示男子的英武和勤劳。
普米族女子服饰较为复杂,花样繁多,有明显的年龄、婚否和地域特征。宁蒗永宁一带的女子注重头饰,发辫以粗大为美,常和丝线一起盘放头顶。西川地区女子用彩色线、牦牛尾与头发缠裹头后盘于头顶,并垂下一束至右肩,外罩一包头。无论婚否,均着右衽高领、镶边大襟短上衣。上衣多为黑色、蓝色和白色,袖口有花边,领口用彩线绣有吉祥图案。领口、袖口外翻寸许,露红里。下穿宽大的白色麻、棉布百褶长裙。裙脚边加一圈红线,裙裆口加有一圈白色厚布,显得落落大方,别具一格。喜欢用长达10余米,以红、绿、黄、蓝等色线织成的彩带密缠腰部,将腰束得很细。既舒适又秀美,颇具民族特色。胸佩双须银链,手戴玉镯、银圈及金、银戒指。在日常生产劳动中,妇女们还喜欢穿羊皮褂。皮褂有两种,一种是有袖子的开衫皮褂,一种是不作任何加工修饰的洁白羊皮褂,显示了其牧业文化遗迹。
兰坪、维西等地的普米族服饰受当地白族的影响,头戴蓝或白方布帕。辫子编好后,由左向右裹压布帕。上衣式样与白族相似,里穿右衽、镶边大襟长衣,多浅色;外罩毛质红色氆氇或红、紫色灯芯绒褂子,系围腰,穿深色长裤。已婚妇女改缠4米多长,70多厘米宽的黑布头帕。黑色头帕是已婚的标志。其他如衣、褂、裤等则婚否无别。有的妇女还喜欢将发辫编成多股,并缀以红、白料珠。耳坠银环,项挂珊瑚珠,胸前佩戴 三须 或 五须 银链。节日或婚礼时穿花鞋,平时多跣足。兰坪普米族妇女不管穿什么质地的服装均爱佩戴首饰。认为首饰既是财富的象征,又是镇灾避邪之物。首饰按年龄划分,可分为少女首饰和成人首饰。少女首饰多缀于头帕或帽子上,饰件以獐牙、银佛像或银质吉祥物为主。成人首饰则以各种质地、各种款式的耳环、手镯、纽扣、戒指、玉坠等最常见。按习俗,妇女一旦得到某件首饰,便归其终生所有,任何人无权干涉。如果未曾表示过赠送给谁,那么,她去世后,这件首饰就入殓陪葬。四川木里一带的普米族男女服饰接近于当地的藏族,妇女梳长辫,穿长袍,系围腰,束腰带,裹小腿,穿便鞋,佩额珠,戴耳环,喜欢用青色和红色做装饰。
3.普米族的服饰特点
普米族与中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。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,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、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,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、低湿的川西南移。公元13世纪中叶,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,随忽必烈远征云南。从此,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 逐水草而迁徙 的游牧状态,开始了农耕生活。
千百年过去了,然而,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。时至今日,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,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,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──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恋。按照古老的习俗,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,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、衣裙式短装;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,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,系腰带;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,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,盘于头顶。
总结:普米族服装在不同的朝代在不同的时期是会有不同的呈现的,在普米族古老的规定中,小孩子在13以前是只能够穿长袍大褂的,在13之后才能够该穿衣裤的,衣裙式短装的。在普米族妇女是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,盘于头顶的,他们是以发辫粗大为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