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二十三,按传统习俗,家家户户都要祭灶。虽然这种习俗在中国已延续了两千多年,但祭祀对象和祭祀方式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,直至唐宋以后才基本固定下来,逐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祭灶习俗。灶神信仰不断演变
身份修正势在必行
在我国,很多民间信仰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,灶神信仰也不例外。早期人们奉炎帝、祝融和“先炊”等为灶神,每逢孟夏之月,便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,向掌管人间饮食的灶神致敬。后来,无论是灶神的身份、职责还是祭灶日期、祭灶方式,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灶神到底是谁?汉代一些学者认为,灶神和门神一样,充其量只是一个家庭保护神,把中华始祖神炎帝和“上公之神”祝融等同于灶神,无疑是贬低了他们的身份。而把老妇“先炊”奉为灶神,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异议,因此对灶神身份的修正势在必行。西晋至唐代灶神是位美男子
东汉学者许慎是著名的文字学家,他在《五经异议》✨中说:“祝融为灶神,姓苏名吉利,妇姓王名博颊。”一方面沿袭祝融为灶神之说,另一方面又提出灶神为夫妇二人的新观点,还煞有介事地介绍了灶神夫妇的名字。后来《灶书》✨、《荆楚岁时记》✨等著作也称灶神为苏吉利夫妇。《三国志·管辂传》✨和《白泽图》✨等则称灶神为“火精”,名叫宋无忌。因《庄子·达生篇》✨称灶鬼为“髻”,髻、吉、忌三字谐音,有些学者认为髻和苏吉利、宋无忌可能是传说中的同一个人。
黑面长须灶王爷像
唐宋之后,祭灶之风更普遍,上至天子,下至庶民,无不虔诚供奉。皇家祭灶多在宫中举行,如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,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祀各路大神,为了节省开支,皇帝顺便把灶神也祭拜了;民间祭灶日期是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五,近代多改用腊月二十三祭灶。因人们信仰的灶神已不是“先炊”,而是美男子张单,便形成了“女不祭灶”的习俗。据《北平风俗类征·岁时》✨记载:“京师居民祀灶,犹仍旧俗,禁妇女主祭,家无男子,或迎邻里代焉。”清人袁景澜《吴郡岁华纪丽》✨也记载:“吴俗,以腊月二十四日夜,比户礼灶……祭时妇女不得与,以僧尼所送灶经焚化禳灾。”
民间认为,灶君乃东厨司命,受一家香火,保一家康泰,察一家善恶,奏一家功过,每逢岁末年底,便要上天奏事。为了防止灶王爷打小报告,使灶王爷上天时多替自己说些好话,人们祭灶时经常搞些小动作,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酒和麦芽糖对付灶王爷。《古今图书集成·神异典》✨引《辇下岁时记》✨说:“都人至年夜,请僧道看经,备酒果送神,贴灶马于灶上,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,谓之‘醉司命’。”人们以为灶王爷被灌醉了,就昏不知言,无法向天帝打小报告,这样一家就平安了。因此,灶神像旁边的对联是:“灶君封住口,四季无灾忧”。所谓灶马,就是刻板印的灶神像。用麦芽糖对付灶王爷据说也很灵。《北平风俗类征·岁时》✨记载:“岁除祀灶,南北俗无不用糖,又加糯米团子,大小户皆然,云以之粘灶神口,则不于玉皇前言人罪恶。”人们祭灶时口中还念念有词:“好事儿替我多说,恶事儿替我隐瞒。”并在灶神像旁贴上一副对联: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降吉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