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,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其中一个。那么你知道在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是有哪些吗?在端午节人们是有吃粽子,喝雄黄酒,挂菖蒲等等传统活动的,在端午节养生该怎样做才最好的吗?首先要关注天时的重大变化,为适应天时变化采取的措施。
💥️端午时节如何养生五大习俗养生亮点
亮点之一,关注天时的重大变化
端午节前夕,温度上升迅速,并伴随有阴雨,闷热难耐,以致心跳加快,血压升高。尤其是心脏不好、有糖尿病的人,更觉难挨。
俗话说,芒种夏至天,走路要人牵;牵的要人拉,拉的要人堆。这正是人民在夏至的普遍感受 慵懒。因为高温高湿后,人身所及,呼吸所受,都离不开湿热之气。所以,不免四肢困倦,萎靡不振,有的人还可能中暑,患腮腺炎,水痘等季节疾病。
为此,必须比以往更加关注天气的变化,及时采取措施,减少因天气变化带来的危害。还应了解一些相关知识,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。人类毕竟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。要主动地顺着自然的更迭采取相应的措施,进行调整。千万不要在引起不适后再去就医,被迫地进行调整。
亮点之二,为适应天时变化采取的措施
端午节又称 女儿节 ,嫁出去的女儿应在这一天回娘家,称 归宁 ,对她们表达特别的关爱。
端午节又称 浴兰节 ,以兰汤或草药水沐浴,以利于消暑清热,避免蚊蝇的侵害。类似的做法还有给小孩的鼻、耳、肚脐等部位点上雄黄酒。在老北京,有端午搞卫生的习俗。目的是清除卫生死角,在平时不易触到的床上、柜顶、房角等处撒些石灰,避免蚊蝇的滋生。其实挂艾草也有这方面的作用,因其特殊的香味而驱除蚊蝇。
老北京的中药铺会在这一天舍药,如清凉油、十滴水、薄荷油之类,也会在药铺门前放一大锅清暑的药汤,供路人饮用。民间还在这一天开始贴付贴,冬病夏治。
亮点之三,寻求精神慰藉
为了强化祛灾迎吉,端午之际,住户院门上往往都会贴一张钟馗像,而且是用朱砂印刷的。据说这样可以驱逐邪气,保护一家人。而且,钟馗像的两侧还会挂上一束菖蒲,一束艾草。菖蒲的梢部要削尖,被称为 蒲剑 ,艾草则绑成动物状,被称为 艾虎 ,仿佛增添了神力。由此构成的画面,成为端午节到来的文化符号。
小女孩也会带上五彩的手链,头上扎上红火的石榴花,以此来辟邪。最早的龙舟并无龙头,也与屈原无关,是一场竞渡攘灾的习俗,看谁把象征灾难的包袱最先最远地扔出,由此才有了竞渡,唐代以后竞渡船才安上了龙头,称为龙舟,借此增加辟邪的力度。
亮点之四,体现端午特点的生活习俗
端午节吃粽子,南北皆然,人所共知。然而,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,这只是隋唐之后才有的说法。而粽子作为一种方便食品,早在屈原诞生前即已产生。它的三角形的稳定结构,以及用五彩丝线(后改为马蔺叶)缠绕,恰恰是祈福辟邪的心理反应。由此,粽子成为端午节主题最具代表性的食品。
其次是采草药和斗百药,也都是因为此时百草茂盛,正是采摘,游戏的季节。
亮点之五,体现端午特点的娱乐民俗
无疑,首推龙舟了。在辽阔的水面上,龙舟竞渡,锣鼓喧天,喊声阵阵的场面,最有利于烘托节日气氛。此时,竞渡已淡化了攘灾的情怀,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娱乐方式。与这种热闹场面不同,端午听戏,如《白蛇传》✨、《钟馗》✨等,以及吟诗壁绘等活动,则更显其文雅、含蓄的氛围。无疑,这是士子们喜好的娱乐方式。女孩子们把指甲草采下来,捣碎,再掺上明矾,作为染指甲的颜料,又便宜又环保,真是一举两得。
更多的人则喜欢结对而行,到郊外、公园等景色优美、空气清新的地方游玩。在天坛,人们在游玩之余还会采益母草,据说对女性健康很有好处。届时,京城内外的高粱桥、菱角坑、二闸、金鱼池等处,都被出游的人们占满,到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。
💥️端午养生的最佳方法是什么
面色体形 气血通畅由内改善
现代人由于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,身体受到很大损伤,从而导致体内产生很多毒素,在面部的表现就是生成斑点、粉刺等问题。而艾灸排毒美容,就是通过疏通身体经络,改善脏腑功能,气血通畅,五脏健康,皮肤自然红润美白。
此外,女性常见的一些亚健康症状如肩颈酸痛、内分泌失调、肾虚肾亏等,还会引起面色晦暗、胸部下垂、黑眼圈、眼袋等面色体形问题,也可通过艾灸温热刺激,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同时达到改善的效果。比如祛除眼袋和黑眼圈,可沿发际线和眼周的太阳穴、印堂穴、攒竹、鱼腰、丝竹穴、瞳子髎、承泣等先行用精油刮痧10分钟,再对上述穴位艾灸30分钟。
美容养生机构开设的艾灸项目亦可用于瘦身美体。人的胖瘦取决于体内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肪细胞内脂质含量的多少,成年后开始肥胖的人多数是细胞肥大而数目无明显增加。一般女性的脂肪多分布在乳房、腹部、臀部和大腿。通过艾灸刺激脾经、胃经、小肠经等相关穴位,调整全身经络气血、脏腑功能的平衡,可促进胃肠蠕动、减少脂肪的吸收、增加其排泄,就能达到瘦身功效。
对于阳虚型或寒湿型体质的肥胖者,中医应对的减肚腩法主要是温灸腰腹部气海、关元、神阙、水分、命门、肾俞穴,或是借助生姜和盐,盐在下,生姜片在上,用艾条灸腰腹的同时施以腹部按摩。
在艾灸的过程中,伴随着优雅的音乐,静静地感受艾条散发出来的热量,用心体会艾叶的芳香,由内到外生出一派宁静,这样的灸疗,效果最好。
桑拿天 艾灸祛除内湿
艾,又名家艾、艾蒿,它的茎、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,可驱蚊蝇、虫蚁,净化空气。民间有谚语流传: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。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有效抑制多种病菌在空气中的传播,但对人畜无害。
将艾叶加工成 艾绒 ,再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,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,通过经络的传导,温通气血,加强身体免疫力。
眼下,南粤已经进入高温高湿的盛夏时节,这种桑拿天湿气给身体带来的影响远大于温度本身。中医认为,人体有六种致病因素,即 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 ,也称六淫邪气。其中,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,湿邪对机体的影响逐渐加重。现代人多爱吃肉,运动又少,于是,体态越来越胖,脾胃越来越弱。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,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受到伤害,水湿聚积体内,形成内湿。凡有内湿的人,一旦遇到湿度大的环境,里应外合,极易引发身体不适,免疫力随之降低,而且痤疮、皮炎、湿疹、癣等各种皮肤问题都会不请自到。
此时养生专家会建议借助艾条灸肚脐处的神阙穴,帮助除湿。进行艾灸操作时,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皮肤上2~3厘米处熏烤,以使穴位局部出现温热感、红晕,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。还可以在穴位周围移动艾条,扩大施灸面积。一次施灸20分钟以上。
💥️端午习俗中的养生之道
吃粽子,有讲究
一提到端午节,最直接的联系莫过于粽子了。粽子含有丰富的配料,配上清香的叶子和柔软的糯米,是让人食欲大开的节日美味。中医认为,糯米有益气健脾、开胃消食之功,食用粽子有清热除烦、助脾开胃的作用。但粽子属于高热量不易消化的食品,食用时要注意量的控制,过量进食易引起消化不良,尤其是糖尿病病人不可贪食。对于脾胃阳虚、虚寒的人来说,亦不宜多吃粽子。另外,吃粽子时最好搭配茶水,可帮助吞咽和消化。
熏艾叶,驱蚊虫
民谚说: 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 艾草,作为中医常用到的中草药,性温,具有散寒除湿、温经止血等功效。同时,它的茎、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可驱蚊蝇,净化空气。研究表明,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,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,且对人无害。除了熏制,将艾叶捣成绒,制成艾条、艾柱,外灸能散寒止痛,温煦气血。需要提醒的是,有鼻炎、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,要慎熏艾叶,以免引起过敏而使病症加重。
佩香囊,避瘟病
佩香囊,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。专家表示,为了清香、驱虫、避瘟,香囊中常会填充一些具有 芳香辟秽 功能的中药,如丁香、白芷、藿香、紫苏、薄荷等。它们都含较强的挥发性物质,可以提神醒脑、振奋精神、舒筋顺气、通九窍、防瘟病。如今,市面上销售的香囊成分不尽相同,无论哪种,选购时都应有所鉴别、取舍。过敏体质的人,还是不佩戴为好。此外,孕妇应慎用香囊。
饮药酒,祛湿邪
提到端午节饮酒,给人印象最深的非 雄黄酒 莫属。但专家提醒,雄黄属有毒类中药,会对肝脏造成损伤,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。可用黄酒和五加酒代替。中医认为,黄酒属温性,生饮可治疗天热引起的厌食、烦躁等;热饮可缓解风湿性关节炎、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等。五加即五加皮,味辛、苦,性温。将其切丝,与白酒一起盛入容器浸泡10天左右即可饮用。不过药酒虽有防治疾病的功效,但并不适合所有人,如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、酒精过敏者,患有肝肾疾病的人不宜饮用。
划龙舟,练腰肌
端午划龙舟是民间最为传统的习俗之一,不仅有趣好玩,极具观赏性,而且锻炼身体的效果非常好,尤其对久坐不动的上班一族更有益。专家认为,划龙舟对久坐族改善腰肌劳损、肌肉僵硬,以及椎间盘等健康问题,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