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字原命局断强弱看是否得时、得地、得势

fjmyhfvclm2024-05-16  234

免费测另一半出现时间  现代四柱命理论命的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是看日干,日干代表自身。它与四柱中其他干支的配合情况,决定了它自身的强与弱,得助与失助,得势与失势。日主的旺衰要看是否得时、得地、得势!
  
  先看日干是否得时令
  
  我们知道,日干为本身,为命主,为四柱论命的基准。那么,以日干为代表的五行,出生在那个月份之五行与其作用关系,就会有旺、相、休、囚、死的不同,日干的五行在出生月份的旺与相,就为得时令。处在休、囚、死就是不得时令。
  八字原命局断强弱看是否得时、得地、得势
  比如日干甲木,它生在春天,春为木,所以甲木为得时令;它若生在冬天,冬天为水,而水生木,所以甲木为相,也为得时令;它若生在秋天,秋天是金,而金正好克木,金在秋天很旺而克甲木,甲木为死为不得时令;它若生在夏天,夏为火,火很旺已用不着木来生,所以甲木为休,也不得时令;它若生在辰戌丑未这四个土月中,土硬而木无法克土,所以甲木为囚为不得时令。
  
  在同一个月里,比如同在巳月(四月)里,火为旺,土为相,木为休,金为死,水为囚,那么在这个月份里,生辰八字的日干为属火或属土的,就为得时令,就是生得其时;而是属金的,属木的就为不得时令了,就是生不逢时了。生不逢时和正逢其时,其区别是极大的。得时的自身强旺,不得时的自身衰弱。
  
  再看日干是否得地
  
  按照五行寄行十二宫表,把日干对照四柱的地支一一观察,如果遇上长生、沐浴、冠带、临官、帝旺、墓库这六个的,就是得地,反之,就不得地。要看日干在地支是否有根,日干得地,自身强旺,不得地的,自身衰弱。
  
  最后看日干是否得势
  
  接着,要看四柱各干支中,对日干的生助有多少,日干得到生助多的,为日干得势,日干就强旺,日干得到生助很少的,日干就不得势,就衰弱。
  
  比如一个命式中,日干为甲木,这时四柱中,木与水很多,对甲木有生助之力,甲木得助就强。反之,四柱中木与水不多或很少,而甲木所忌的金与土都很多,甲木得不到帮助反而处在被克损的处境,自然就不得势就弱了。
  
  以上三点,熟练运用后八字到手三秒即断强弱喜忌!
  
  第一步:论日主强弱格局:
  
  1、以日干对照月支看是否“得令”。
  
  如日干为甲,若生于寅卯月,则为得令,若非寅卯,亥子辰未之月亦可。反之若生于申酉之月,则为失令。
  
  2、以日干对照其余干支是否“得势”。
  
  看是否逢生助,若其余干支多甲乙寅卯,或壬癸亥子之类,为生助日干之神,则日干甲木可以得助。
  
  3、以日干对照其余干支,是否“得地”。
  
  地支是否有根,根是否可用。如甲干多见庚辛申酉之类,又或是多见丙丁戊己之类,皆为克抑日干或消耗日干之神。若根受制无用,则格局从弱。甲干如此,余干类推。
  
  例:甲寅,丁卯,甲寅,甲子。此造甲生卯月,局中遍布寅卯,又逢子水之生,格局从强。
  
  例:戊申,庚申,甲午,庚午。此造甲生申月,局中金来克木,火来泄木,格局从弱。
  
  例:戊子,庚申,甲寅,甲子。此造甲生申月,虽有金克,但有比肩之助,印绶之生,有根且为活根,属日干中和之命,偏弱格。
  
  日主的强弱主要是由月令来决定的,但古人有“得时不旺,失时不弱”之论,即是说日主虽然在月令很强,但由于八字中其他干支不得力,仍然会由强转弱;而日主虽然在月令很弱,但由于八字中其他干支有助,也可以由弱变强。
  
  日支与日主同一个柱,关系最为密切。如戊土日主生于寅月,是木最旺土最虚之时,日主最需要火来生助,那么戊坐午支,不但午火生戊土,还可使本来克制日主的月支寅木转化为火(寅午合化火),从而生助戊土日主,因此尽管戊土日主不得月令,但内有精神,可以反弱为强。
  
  第二步:看用神喜忌
  
  选取用神是八字论命中最关键一步,所谓“用神”,就是八字中日干(代表命主自身)最需要的东西。因此,取用神首先要看日干的强弱旺衰。日干如偏强则宜抑,如偏于弱则宜扶。旺极弱极要从势,从强要扶,从弱要抑。知其所缺之点,则宜补其缺;知其受病之处,则宜去其病。总之,视具体命局,干支之间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定用忌。
  
  第三步:推导大运流年
  
  格局喜忌已经确定,用神也斟酌选取,接下来就可以推算大运流年,找出人生之中哪些时候是得意的,哪些时候是失意的,何年有何事,何事在何年……
原命局断强弱看是否得时、得地、得势


@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@

声明:部分内容来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!以上内容,并不代表易经网全部观点,你有什么看法,可以到论坛发帖交流议:【热议社区】👉

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china-cas.com/read/184761.html